撰文 / 涂彦平编辑 / 张 南设计 / 赵昊然2022年接近尾声,回顾汽车行业一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革新已经挺进深水区。
造车新势力自进入汽车行业的那一天就摩拳擦掌,试图改变行业的运行规则。
它们凭借先发优势,以大跃进的姿态攻城略地,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权。
相比之下…
撰文/ 涂彦平
编辑/ 张 南
设计/ 赵昊然
2022年接近尾声,回顾汽车行业一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革新已经挺进深水区。
造车新势力自进入汽车行业的那一天就摩拳擦掌,试图改变行业的运行规则。
它们凭借先发优势,以大跃进的姿态攻城略地,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权。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似乎稍逊一筹。
它们在行业转型中更加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合资车企的“大象转身”不疾不徐,一度给外界留下了转型迟缓的印象。
不过,这一格局在2022年有了明显的变化:电动、智能已经不再是造车新势力的专属标签,合资车企经过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已经加快转型节奏,体系优势渐显,声量也日渐增强。
作为当前汽车市场的两股力量,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注定彼此缠斗,又互相砥砺。
二者如同龟兔赛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生产制造的重要性被低估
为了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不少造车新势力选择了代工模式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制造。
在早期,代工模式的确帮了大忙,与制造经验成熟的传统车企进行量产合作,为造车新势力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但代工模式并不能一劳永逸。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此前走代工模式的造车新势力后来又舍弃了代工模式。
“}